在公益事业中,捐款是一种爱心行为,许多人都会承诺捐赠以助力社会。不过,最近发生的“中国矿业大学校友吴幽未兑现1100万元捐款”的事件却让人不禁思索:承诺的捐款没有兑现,可不可以讨要呢?
承诺捐款为何反成官司?
吴幽在2019年承诺捐赠1100万元,以纪念母校110周年校庆。然而,这笔捐款并没有如期到账,反而引发了母校的诉讼。如果在平常的人际交往中,口头承诺未兑现的情况,很多人会选择不去追究。但在公益捐赠中,情况却有所不同。法律上对于捐款的承诺有着明确的规定,特别是涉及到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捐赠,更加不容轻视。
公益捐款的法律保障
根据《民法典》和《慈善法》,公益捐赠是被视作一种不可撤销的赠与行为。这就意味着,一旦公开承诺捐赠,捐赠人就应该负有法律责任来履行这一承诺。如果捐赠人因此未兑现,受赠方(如中国矿业大学)完全有权利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其责任。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捐赠行为的诚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公益事业不受影响。
怎样合法讨要承诺的捐款?
那么,如果捐款真的没有兑现,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开门见山说,受赠方需要根据捐赠时的承诺内容进行相应的记录和存档,确保有充足的证据以证明捐赠的责任。接着,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向捐赠者提出诉讼,要求履行捐赠的义务。在这方面,《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公益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随时撤销的限制,这为受赠者提供了法律支持。
捐款承诺不兑现的后果
承诺的捐款没有兑现,除了影响捐赠者的信誉,还可能导致法律后果。被告上法庭后,捐赠者可能会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个人信用记录将受到影响。同时,这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使得慈善事业的进步受到阻碍。因此,捐赠者在承诺捐款前,必须仔细评估自己的财务状况和捐款能力,确实有条件后再做出承诺。
小编归纳一下
聊了这么多,承诺的捐款没有兑现,在法律上是完全可以讨要的。无论是出于对社会公益的责任,还是法律规定的约束,捐款人一旦承诺,就应当履行自己的义务。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信用与声誉,更对整个社会公益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影响。希望每一位捐赠者都能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承诺,让公益事业在诚信中更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