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东方朔是谁_ 历史上东方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东方朔是谁_ 历史人物

历史上东方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辞赋家。武帝时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民族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东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里面。

古汉字的起源

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

义的汉字指从甲骨文、籀文、金文(前三者泛称大篆)、小篆,至隶书、楷书(以及衍生的行书、草书)等的文字,狭义乃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在古文中只称“字”,少数民族为区别而使用“汉字”称之,指汉人使用的文字。

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进步至汉朝隶变,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刻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期间东亚诸国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创制汉字。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因此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情形的关键元素其中一个,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元朝之前的古代中国,由于没有与他国区分的必要,多称呼为“字”或“文字”。“汉字”一词早出自元朝《金史》卷九本纪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始习本朝语言小字,及汉字经书,以进士完颜匡、司经徐孝美等侍读”。《金史》也出现多次,如:“女真初无文字,及破辽,获契丹、汉人,始通契丹、汉字,于是诸子皆学之”。 “长子布辉,识女真、契丹、汉字,善骑射”。

清朝前期,政府官方文字是满文,当时已用汉字一词称呼中国传统的文字。另外,日本人也称呼为“汉字”,以别于由汉字衍生的假名。在南韩,汉字则与训民正音(谚文)相区别。

字是全球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体系(包括汉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说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新了文字,使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从历史的角度看,复杂的汉字体系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应该是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荀子?解蔽’里面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字发明前的口头聪明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技巧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就形成了。

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在这些6000年前的陶器上发现了170多种符号,部分符号的特征与甲骨文很类似。顺带提一嘴,山东大汶口出土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以及河南贾湖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的龟甲上的贾湖契刻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然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是文字、是否是汉字的前身,这些仍是争议颇多的难题。

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巨细靡遗描绘意象的方式往简化成容易纪录刻画的路线变迁,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也称为古文字。

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2]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格。

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在地化”的改变动向。到了战国时代以后,这种情况更明显,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体系: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体系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异,因此彼此文书往来并没有太大难题。

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秦系文字)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不同语族间的文化传播,对中国的统一以及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影响,为全球文字史所罕见。

字的进步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演变。初期汉字体系的字数很少,以象形与指事的独体字为主,大量事物以通假字来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例如先秦的“文”,兼有后世的新字“纹”的功能,表示一组成各种事务的规律、型式,不单指文字的文,也包含野兽身上的花“文”、布上面的织“文”、手指的指“文”等数种含意。

了“凹”、“凸”等特例直到唐朝才发明,大部分的象形指事字很早就已经定型,成为下个时代形声会意组字法的基础。

了能更精准的表述,最早从小篆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代,因应随文明进步不断增加的新事物,以基本的象形指事字为基础,进步了形声、会意的组字法,以组合方式,来细化大量的字出来,使得文书上记载越来越精密,到今天一直为造字的主力。